close

11148513_10202813307413069_5735123736730184801_n  

編號:2015010

2015.04.06閱畢。

一本還蠻適合20-30歲閱讀的書,有些部分其實還蠻值得深思咀嚼的,

廢話不多說,先來個內容摘錄跟佳句分享。

本書主旨:

太乖當然不好。但談來談去,談到最後,

聽不聽話或者是不是和前人意見一致已經不是重點了,

重點是:要"想過了"才好。

這個"想過了",也就是哲學家笛卡兒說的:"我思故我在。

"因為我"懷疑"、"思考",所以我才存在。

如果我不懷疑、不思考,別人說的我全"乖乖"地接受,

那麼我的存在無關緊要,某個程度而言,也就等於不存在了。

正因為我們開始"思考"、"懷疑"既有的價值,所以看起來"不乖",

不經由這樣的"不乖",我們就無法擁有真正面對現實的智慧。

至於思考、懷疑完之後,變得更"乖"了,

或者更"不乖"了,其實不再是那麼重要了。

因為不管結果如何,我們都還得繼續"思考"、"懷疑",

繼續"不乖"下去。如此我們才能夠不斷地把面對外來的挑戰、

刺激所得到的知識轉變成自己內在的智慧,並且繼續進步,

讓自己變得視野更開闊,胸襟更寬廣。


內容摘選


1.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的工作或者競爭力,
並不是以工作內容定義的。

  農夫可以利用土地蓋上農舍,經營他自己的民宿,

  也可以在網頁上販賣他的水果。

  一個學者可以教書、可以從政、也可以從事大眾傳播......

  從某個角度來說,這是一個"人的能力"定義工作的時代。

  同樣的工作,到了不同人的手裡,

  由於他的熱情、能力、人脈不同,呈現出來的面貌也是完全不一樣的。

  所以我說,就算從"前途"的角度來說,迷戀還是比認真重要。

  因為熱情才會化為能力,而能力才是決定競爭力真正的指標。

2.蔡康永曾寫過以下的文字

  十五歲覺得游泳難,放棄游泳,

  到十八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,你只好說"我不會耶"。

  十八歲覺得英文難,放棄英文。

  二十八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,

  你只好說"我不會耶"。

  人生前期越嫌麻煩,越懶得學,

  後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,錯過新風景。


佳句摘錄


1.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給自己的天賦一個機會。

   然後想辦法發展那個能力,讓它成為我們將來生涯、生命發展的方向。

2."熱情"、"喜歡"之後依定會跟隨著"認真",

    但"認真"之後不一定會有"熱情"相隨。
3.生命無非只是不斷地選擇的過程,失敗的遺憾是錯過了成功,

   但成功的遺憾卻是你不知道自己到底錯過了更多的甚麼。

4.達賴喇嘛:人生中最艱困的時期,便是獲得真正體悟和內在力量的最好機會。

   如果你的生命一帆風順,你可能會變得軟弱。

   只有在經歷最悲劇性的環境中,你才能激發出真正的力量。
5.如果有人把你當成敵人,他便是你最好的老師。

   在你遇到敵人時,才是真正修習忍辱的時候。

   要感謝敵人,正因為有敵人這個逆增上緣,

   才激發了我們向善向上,克服困難,超越障礙的潛能。

6.當你問問題時,"問題"的層次,也決定了你思考的"深度",

   同時,很可能地,也決定了你人生的方向。

7."初衷"有點像是這趟旅程的"羅盤",也是一種內在的自我覺察。

8.無論做任何事,要成功,最重要的第一件事,

   在我看來,都一樣是要找到快樂的方法和理由,

   讓自己先快樂起來。用那樣的態度,作為自己安身立命的力量。

9.當我們說"經驗、資歷"很重要時,我們指的其實是那個"內化的知識"的基礎,

   而不是"經驗、資歷"的本身。沒有能夠內化成真正的知識的"經驗、資歷"是一點價值也沒有的。

10.賈伯斯認為:

    你無法預先把點點滴滴串聯起來;只有在未來回顧時,

    你才會明白那些點點滴滴是如何串再一起的。

    所以你得相信,眼前你經歷的種種,將來多少會連結在一起。

    你得信任某個東西,直覺也好,命運也好,生命也好。

    這種做法從來沒讓我失望,我得人生因此變得完全不同。

11.正因為未來無可預期,因此答案並不在未來。

     你得相信,現在就是謎底;你得相信,你自己的熱情就是答案。

     只有這樣,走著你自己相信的路,才可能累積,

     也因為累積,才創造出未來真正的視野。

12.當世界只有一個單一的價值時,

     我們永遠只看得到自己和自己以為理所當然的事。

     正因為那樣的理所當然,我們的目光也被自己擋住了。

     藉著對世界多方位的理解、探索,

     我們得到了一個轉換視角的機會。

     正因為這樣的轉換視角,我才有機會跳脫自己,

     讓自己的心靈從那個被佔據的空間釋放出來,

     開始了不同的想像力,甚至發現不同的自己。

心得感想

工作到後期的自己深深覺得自己越來越不乖了,

開始有很多反對聲音,開始不停在問為什麼,

很多過去灌輸教導的事物,開始覺得不對勁,

魏明毅老師曾說,當我開始麻木的時候,其實我就是機構化了,

成為機構裡的螺絲釘,很專注地鞏固好自己負責的部分。

但當我有這樣的疑問的時候,代表我不會被機構化了。

因為我開始反思了,開始覺醒。

不管接下來的路會怎麼走,至少我是認真的想過了,

而是自己做得選擇,不是被逼著去做。

成敗其實就像張菁芬老師在做的社工圓夢屋一樣,

去嘗試,成功了,代表我們的想法可行。

失敗了,代表這樣的方式不OK,那換個方式來做做看。


人生嘛!!如果我只打算活到60歲,

那我也只剩下一半的時間可以做想做的事情了,

那如果是活到75歲也只是多15年,其實...很有限。

扯遠啦!! 內化的知識,提醒自己說好的整理~~~~啊啊啊啊!!!!

arrow
arrow

    張小心( zoe)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